
“我身材一直很苗条,保持得这么好,怎么会有糖尿病?!”
“我平时都不怎么吃甜的,血糖应该没问题!”
然而,产科医生却有不一样的看法……
妊娠期糖尿病(GDM)指怀孕后因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,导致血糖升高,多发生在孕中晚期,并非孕前就有糖尿病,为孕期特有的代谢性疾病。
数据显示,我国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约10%-15%,若忽视管理,会给母婴带来多重风险。不过别担心,通过科学应对,绝大多数孕妈都能顺利迎接健康宝宝的到来。

哪些孕妈属于“高危人群”?
1.有糖尿病家族史,尤其是直系亲属患有2型糖尿病。
2.孕前体重超标或肥胖(BMI≥28),或孕期体重增长过快。
3.既往有妊娠期糖尿病史,或曾生育过体重≥4kg的巨大儿。
4.年龄≥35岁的高龄孕妈。
5.孕期长期摄入高糖、高油、高热量食物,缺乏运动。
哪些表现是糖尿病的危险信号?
1.频繁口渴、多饮多尿。
2.容易饥饿但体重增长异常。
3.乏力、精神不济。
但不能仅凭症状判断,我国指南《妇产科学(第10版)》建议,所有孕妈在孕24-28周需进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(OGTT),这是确诊的关键:
1.空腹血糖≥5.1mmol/L
2.服糖后1小时血糖≥10.0mmol/L
3.服糖后2小时血糖≥8.5mmol/L
以上任一指标超出正常值,即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。

妊娠期糖尿病,危害不止“高血糖”
很多孕妈觉得“只是血糖高点,没什么不适”,未重视血糖管理,这种忽视可能埋下隐患:
1.对孕妈:增加妊娠期高血压、羊水过多、胎膜早破、剖宫产的风险,产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概率也会显著升高。
2.对胎儿:易导致巨大儿(增加分娩困难和产伤风险)、胎儿宫内发育迟缓、宫内窘迫,甚至早产。
3.对新生儿:出生后易出现低血糖、高胆红素血症、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问题,成年后患肥胖症和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。
控糖的“三大核心武器”
饮食+运动+监测
1. 饮食控糖是核心,吃对比吃多更重要:
(1)少食多餐:将每日3餐拆分为5-6餐(3正餐+2-3加餐),避免单次进食过多导致血糖飙升。
(2)粗细搭配:主食中粗粮占比1/3-1/2,比如白米饭换成“大米+糙米+杂豆”的混合饭。
(3) 先菜后肉再主食:进餐时先吃蔬菜,再吃蛋白质类食物,最后吃主食,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,平稳血糖。
2. 适度运动是辅助,餐后散步是“控糖神器”:
餐后30分钟散步是最佳选择,每次20-30分钟,每周至少5次,步伐以“不喘粗气、能正常说话”为宜。也可尝试孕妇瑜伽、孕期体操,避免跑跳、负重等剧烈运动。运动时若出现头晕、心慌、胸闷、宫缩等不适,立即停止休息并就医。有流产、早产史或其他孕期并发症的孕妈,需遵医嘱运动。
3. 血糖监测是保障,实时掌握身体状态:
妊娠期血糖应控制在餐前及空腹<5.3mmol/L、餐后1小时<7.8mmol/L、餐后2小时<6.7mmol/L、夜间血糖不低于3.3mmol/L。
监测频率:建议测空腹+三餐后2小时,必要时可加测睡前血糖。建议在家定期监测并记录每次血糖值,若连续3天血糖不达标,或出现低血糖(心慌、手抖、出汗、头晕),需及时就医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。
产后能“松口气”吗?
妊娠期糖尿病并非“生完就好”,产后管理同样关键,不能掉以轻心。
产后6~12周需复查OGTT。多数人血糖可恢复正常,但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仍较高,因此请继续保持健康饮食和运动习惯,定期监测血糖。若计划再次怀孕,需提前3-6个月评估血糖,孕期更早启动血糖监测和管理。
◆◆◆◆◆◆
妊娠期糖尿病并不可怕,重视筛查、科学饮食、适度运动、规范监测,就能有效控制风险,顺利度过孕期。愿每位孕妈都能远离血糖困扰,迎来健康可爱的宝宝!
来源:产科门诊 毛肖萍
审核:产科专科主任 蓝诗艳
编辑:宣教科全媒体编辑部
股票配资
尚竞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